江南app官方网站

新闻中心

江南官方网站·透视“十一五”质量档案 质量标准之变

发布日期:2024-05-15 11:36:17 点击量:1 来源:江南官方网站下载 作者:江南app官方网站

  这是一篇报道,也是一份档案,记录了在刚刚胜利结束的“十一五”,中国标准化领域的变化。

  这些变化体现在越来越大的标准影响力里,体现在越来越普遍的标准思路里,体现在越来越快速的标准应对里。我们试图用自己的笔和心,记录下这些看不见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的变化,并从中找出变化的路线和下一次变化的迹象。

  2010年12月14日,当上海市的白领黄先志像往常一样,上班后开始上网浏览新闻时,一则题为《我国1.4万余家星级饭店将实施新星级标准》的新闻迅速映入眼帘,马上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
  点击标题、打开链接,手指轻轻移动鼠标,黄先志立即饶有兴致地开始阅读起新闻的详细内容。作为国内一家知名连锁酒店的中层人员,了解与酒店行业相关的新标准,已经成为黄先志工作内容的一部分。不仅如此,他还会关注与酒店产业相关的各项标准,尤其是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。

  “一方面,这些标准也会影响到我们行业,因为食品行业也是酒店产业链的一部分;另一方面,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,民以食为天,食品安全方面的标准,对于确保我们吃得安全和吃得放心,至关重要。”入行8年,黄先志明显感觉标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和作用越来越突出:“说实在的,以前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,我都很少关注标准,感觉标准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东西,应该是酒店质量部的同事才会对它感兴趣。但最近几年我突然发现,无论是在媒体上还是在工作中,标准已经成了常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
  在著名搜索引擎百度上以“标准”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,仅需0.26秒,就能找到相关网页约1亿篇,内容涵盖标准的方方面面。如果说多年前标准还是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,更多的只是技术人员和标准化工作者的“小众”课题,那么时至今日,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,标准早已渗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,成为一个“大众”线年间,标准的地位和角色,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。

  2010年11月初,一则关于“植物奶油会产生大量的反式脂肪酸,增加心血管的患病风险”的消息,引发了全社会对植物奶油质量安全的关注与争论。

  当从单位领到“植物奶油”质量安全追踪报道的选题任务时,北京一家媒体的记者王冬亮的第一反应是,我国是否有植物奶油的相关标准。这样的报道思路,在之前“紫砂壶”和“麦乐鸡”质量安全之争的报道中,他同样采用过。文科出身的王冬亮觉得标准是很难弄懂的一件事情,因为每个标准的背后包含的都是技术,他最头痛的就是技术。但随着质量安全事件不断成为新闻的热点,他慢慢发现,标准的地位和角色也在跟着发生改变:从“幕后”走向了“前台”,“生活”在了聚光灯下,成为了媒体追踪的“宠儿”。

  王冬亮印象最为深刻的记忆发生在2007年的牙膏二甘醇事件上。2007年5月,美国媒体报道我国出口的两款牙膏被查出含有二甘醇以后,我国牙膏企业在境外先后卷入二甘醇风波。与此同时,国内的媒体也围绕牙膏二甘醇的安全问题,展开了追踪报道。

  在追问二甘醇是否安全的过程中,王冬亮发现,当时国内并没有相应的标准进行限量规定,而且二甘醇也并不是强制检测的项目,缺少相应的检测标准。

  于是,围绕着二甘醇的标准问题,王冬亮进行了深入报道。这样的报道,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,更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。国家质检总局发出了《关于禁止用二甘醇作为牙膏原料的公告》,禁止我国企业用二甘醇作为牙膏原料,并宣布禁止含有二甘醇含量的牙膏进出口。同时,国家标准委要求相关部门立即制定《牙膏中二甘醇的测定方法》应急国家标准,不到半年的时间,《牙膏中二甘醇的测定方法》应急国家标准通过专家审定,并形成报批稿,二甘醇从此告别历史舞台。

  随后,无论是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,还是强生的“质量门”、蒙牛的OMP(造骨牛奶蛋白)、无烟锅的造假、曲美产品的召回等,每个新闻的背后,似乎都没有离开对标准的热情关注和深度挖掘。难怪有媒体评论指出:如今,我们似乎已经处在标准构建的世界,面粉增白剂的使用有标准、三聚氰胺在乳制品中有检测标准。有问题,立标准,这似乎已经成了工业化社会中处理某些问题的标准反应。

  “我个人的感受是,标准跟制度一样是个‘框’,只要出事,大家先找原因,实在找不着原因,就说是制度或标准缺失的问题。虽说制度和标准是两个‘框’,但管的东西不同。标准管的多是和生活相关的,如衣食住行。特别是2008年食品安全成了热点后,标准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,因为大家的逻辑是:有了标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。”王冬亮说。

  和王冬亮一样,标准也是中央级行业报记者安永龙报道的重要内容,不过他更关心的是电子信息行业的标准。

  5年来,他见证了我国在这方面标准制定的众多辉煌事件:自主知识产权的3G(第三代移动通信)标准TD—SCDMA成功跻身为国际标准,4G标准也有了中国标准的声音;闪联标准成功成为全球3C(通讯、电脑和消费电子产品)设备协同领域首个国际标准;AVS(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)填补了我国音视频标准的空白等。同时,他也看到了中国标准的艰难:WAPI(无线局域网)冲击国际标准失利、DVD产业因标准缺失完全受制于人……

 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员佟亚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,目前的“标准热”是好的趋势,是企业走向现代化的表现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,从产品到品牌,再到标准,这是一条良性的轨道。有更多的企业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,那离国际标准的距离也会逐渐拉近。

  “一流企业做标准、二流企业做技术、三流企业做产品”,这句在坊间广为流传的箴言,在“十一五”期间被很多企业奉为准则,也成为标准地位变迁的一个缩影。

   2010年9月21日,正泰仪表总工程师李向锋应邀参加MT19—《电量变送器》(IEC60688)等标准的讨论。这是正泰又一次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标准制定。

  在正泰集团看来,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创造”的改变中,首当其冲的是要争夺制造权利。而这一利器,其一是靠专利,二是靠标准。只有掌握了标准制定的主动权,才能拥有争夺市场的线;为了掌握标准制定的话语权,正泰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国际、国家、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之中,并在全国电力、机械、铁道等多个行业中的低压电器、中低压成套开关设备、高原电工产品环境技术等多个专业化标准化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角色,这一系列的举措,大大提高了正泰在行业中的地位,也为标准化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贡献。

  2005年,当曾创造出“双高效”空调的空调制冷专家郑祖义“低调”加盟志高空调,出任“二把手”常务副总裁一职时,这位清华大学第一代制冷专业的博士后,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任务:应对即将于2009年实施的我国空调新能耗标准。原来在2005年我国定频空调政策颁布实施的时候,已经预告了将会在2009年对节能降效指标进行升级。虽然当时除了以节能空调为重心且技术成熟的日本企业外,本土企业纷纷持反对意见。但郑祖义心里明白:空调作为能源消耗品,如何把空调制冷(制热)功能发挥好的前提下,实现能耗的有效降低,是空调产品乃至行业技术研发的方向与主流,也是全行业恒久的追求。

  于是,在郑祖义亲自带领下,志高空调开始积极推动公司内部的节能技术改造,将新材料和强化换热技术应用到空调换热器上,极大的降低了空调成本和提高换热效率,使换热器成本降低25%,与原来的系统相比,可以节能30%左右,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。

  “我们要追求单位消耗制冷量提高——每多用1公斤材料,就要提供更大的制冷效果。”郑祖义说,消耗同等材料情况下,志高的要比其他品牌制冷量更大。正是节能技术突出,让志高被国家标准委指定为所有空调能效样机的提供者。

  志高空调研究院新技术研究所博士龙建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,自2005年郑祖义加盟志高后,公司开始加快建立和完善研发以及奖励制度,极大地提升企业在节能、减排技术上的突破。“公司每年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技术创新,每个项目获得突破后,公司都会对项目的具体负责人进行奖励,对企业研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。”他说。

  虽然原定于2009年3月发布的新能效标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而推迟到2010年6月1日才开始正式实施,但新能效标准的改变还是显而易见:定频空调能效等级被划分为3级,其中的3级能效水平相当于之前标准的2级能效,2级能效等级相当于之前的最高能效等级,而新的1级能效标准则基本上达到了定频空调能效比的极限值。新2级能效即现行的1级能效成为评价定频空调产品是否节能的入门要求,而新3级能效即现行的2级能效则成为定频空调产品入市的最低门槛。现在市场上的3、4、5级定频空调则被禁止生产。

  郑祖义表示,空调能效标准的升级,是国家实施“节能减排”战略的需要,也是我国履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承诺的需要,同时,还是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、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需要。我国能效标准的升级,是行业节能技术的一个最佳竞技平台,谁在高效节能技术上处于领先,谁就能占据优势,谁就能游刃有余。

  空调能效标准对我国节能降耗的贡献,只是标准在节能方面“角色”转换的一个缩影。“2010年发布的新房间空调能效标准,能效比提高了23%,预计标准实施后,可年节电33亿千瓦时。”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一位专家说。

  作为“十一五”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,在顺利完成20%的节能减排指标的过程中,标准的地位逐渐从以往的“配角”变身为“主角”,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能效标准的实施,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据预测,从2006年到2010年,能效标准的有效实施可累积节电292.5TWh(1012KWh),折合1.42亿吨标准煤。

  另外,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国共批准发布了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,内容涉及钢铁、有色、建材、化工和电力五大行业,覆盖的产品则包括了粗钢、电解铝、铜冶炼、水泥、玻璃、陶瓷、合成氨、铁合金、火力发电机组等22种产品。这些标准是我国首次制定,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标准化组织都没有类似的标准,开了节能管理的先河。

  “当听到企业反映,自己的货物因多环芳烃(PAHs)有害物质超标,被德国海关扣留甚至在超市要求下架时,我感到非常惊讶。”回忆2005年夏天时发生的情形,张传福觉得仍然历历在目:“因为当时国际上并没有相应的标准,对多环芳烃要求进行检测。”

  但事情却远没有结束。自德国之后,多环芳烃事件开始在欧盟蔓延。宁波某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出口到比利时的24886台、价值62万美元的电动工具遭遇进口单位退运。退货理由是货物的部分机壳、电源线等部件中含有多环芳烃有害物质,且含量严重超标,比利时的客户要求将货物退回中国返工整改。

  2006年7月1日,欧盟《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》(简称“ROHS指令”)正式实施。在此前,欧盟已经正式实施了《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》(简称“WEEE指令”)。由于在环保和材料方面提出了新的要。

相关文章